作者:陈斌开、赵扶扬
内容简介:
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储蓄结构出现了“多重失衡”。金融危机以来,在外部需求萎缩、GDP增长中枢下移的背景下,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包括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劳动报酬份额上升、国民储蓄率下降、居民消费率上升等,这些“再平衡”现象背后的经济含义亟待深入分析。本文基于动态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解释了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增长率先升后降,以及经济结构“从失衡走向平衡”等重大宏观经济现象。本文发现,外需萎缩是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外需萎缩直接导致可贸易品部门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降低;由于可贸易品部门的资本要素密集程度高于不可贸易品部门,产业结构变化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同时,经济增速与投资回报率的降低抑制了国民储蓄,间接推动了居民消费率的上升。外需冲击下的中国增长率下滑和经济结构“被动”再平衡降低了社会福利,未来中国经济需要以“高质量再平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外需冲击之所以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是因为中国国内市场存在明显的市场分割。市场分割限制了国内市场潜力的发挥,无法有效对冲外需冲击的负面影响,间接放大了外需冲击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让外需萎缩导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减少2/3,中国国内市场还存在巨大的优化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可见,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事实上,对于一个大国经济而言,不可能长期依赖外部需求来拉动经济,只有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因此,在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再平衡”,需要以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为核心任务,不仅要着眼于消费市场,更要专注要素市场、中间品市场,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疏通堵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引。文件提出,要“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和“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本文研究发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一体化可以提升国内供给体系与需求结构的匹配度,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再平衡”。产品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居民消费和福利的提升则更为重要,而引导劳动力向优势地区聚集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那么,为什么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何难以形成?这与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有关。在GDP和财税收入双重考核压力下,地方政府有保护本地市场的激励,这一激励机制在短期内可能有利于本地经济增长,但在长期内可能会造成市场分割,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因此,构建全国大市场需要重视地方政府激励问题,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地方官员考核机制,推动各地区从“分割”走向“分工”。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是促进地方政府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需要通过发挥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协同作用,优化地方政府激励机制,推动商品的顺畅流通和要素的高效聚集,稳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撰稿人:赵扶扬
审稿人:孙伟增